top of page

比拿到專利證書更重要的事,弄懂2方法4因素讓專利真正為您創造實用價值!

已更新:6天前


比拿到專利證書更重要的事

從古至今,專利一直是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發明人在發明與申請專利的當下,一定都希望專利能保護自己與創造價值。然而現實通常不如預期,據統計,只有 5% 的專利能成功為企業帶來價值,當遇到惡意競爭者時,與其進行專利訴訟的勝率只有不到 25%,不僅如此,發明人的專利還有 60% 的機率會在訴訟過程中被判定專利無效。



真實情況是,發明人花費數十甚至數百萬申請的專利證書,最後的命運絕大多數都是躺在書房的抽屜或掛在牆上佈滿灰塵。這些事實在在顯示了一個重點,就是專利的本質,不該只是為了追求核准就好,在發明人決定開發新技術,或申請專利之前,我們就應該考慮到,這個專利技術否能確實符合市場需求?是否真的超越現有技術的核心特徵?最重要的,是否能幫助企業與發明人增加資本?本篇文章將透過我們自身經歷與幫助上千位發明人成功創價的經驗,讓大家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專利創造實用價值。




內容目錄






專利創價現況

為什麼只有少數專利能真正達到申請目的?打破專利證書迷思


所有發明人應該都認同,專利存在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發一張專利權證明給發明人,或只是作為威嚇,卻沒有實質保護的紙上權利。沒有人真的是瘋子,大家一定不希望自己花了錢研發、申請專利,結果換來的卻是一個沒有保護力也沒有價值的虛資產(應該稱為負債),但奇怪的是,這個聽起來荒誕無稽的描述,卻一再的發生,甚至成為了絕大多數專利與發明人的命運,許多發明人只是「擁有」專利,而非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專利,或者更核心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申請「有用」的專利。



為什麼只有少數專利能真正達到申請目的?雖然這麼說可能會引起發明人的不適與反彈,但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就是我們常常會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忘記長期的目標,尤其是當短期利益讓你誤以為對自身未來影響很大時更是如此,相信絕大多數發明人申請專利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與「提升價值」,最好還可以幫自己帶來「真金白銀」,而不是不管怎麼樣,反正專利只要「核准就好」。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尤其是當你已答辯(OA)好幾次,花了很多錢以後,你就會開始想:「審查委員是不是不懂我的專利?」、「是不是專利事務所不懂,寫得不好?」然後就會掉進短期利益的負面循環中,你會開始產生「反正只要過就好」的想法,事務所為了不被你罵,也會開始建議你限縮專利範圍以爭取核准,最後,你雖然拿到專利證書,但這個專利可能也無法滿足你的長期目標了,所以雖然短期利益有很重要,但我們永遠要記得絕對不能因為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目標,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態度重新審視專利的本質,我們就能打造出真正能保護自己與創造價值的專利技術。





符合專利法規定只是最低標準,想要專利有價值,先用以下2個方法分析


大家常常聽到發明專利需要符合新穎性、進步性與產業利用性才會核准,但符合這些條件頂多只能算是你的專利確實有一定的「獨特性」,與專利本身是否具備實用價值沒有太大的相關性。有時候甚至可能反其道而行,為了符合專利的三要件,選擇「限縮」自己的專利範圍以求專利核准,雖然我們最後或許能因此取得專利,但其專利範圍對應到產業貢獻度、能影響的市場可能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縮減,更有甚者,連自己的產品被惡意抄襲,在法庭上也無法主張自己的權利,這就完全對於專利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因此,我們強烈建議發明人應在專利申請前,甚至在研發前,就要先針對預計研發產品的潛在價值、對產業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取得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專利等等必要議題進行分析、調整與優化研發方向,如此便能事半功倍,正如紐約時報報導引述一位蘋果高管對專利的看法:「如果我們不能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那麼我們就不會支出數百萬美元研發像 iPhone 這樣的產品。」至於如何分析與判斷自身的發明具有多少潛在價值呢?以下是2種在專利價值分析中常用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市場法,別再天真的以為你的專利沒有相似前案:


市場法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市場上相同或類似的資產交易歷史價格,經過比較及分析來推算資產價格的方法,我們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你原本開著一台 2018 的賓士 E-Class,因為要換車所以你把車拿去給二手車行估價,無奈二手車行沒有剛好沒買過 2018 的 E-Class,但他曾經花 102 萬買過 2018 的 BMW 5 系,也曾經花 88 萬買過 2019 的 Lexus ES,所以車行跟你說:「不然我 95 萬跟你買吧?」,這就是市場法。


不過一般來說,市場法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不管是對於發明人而言還是對於投資人而言都會存在不穩定性,例如,發明人一定會下意識認為自己的發明沒有人跟他一樣,所以不會承認市場上會有相關前案這個事實,我們絕對相信,既然發明人能拿到專利,就代表有一定的獨特性,但這不表示你是唯一,在專利的世界裡,幾乎不會有純發明這件事,所有的發明,一定都是由多個先前技術組合而成,所以,雖然可能不會有一模一樣的發明,但一定會有類似的專利。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發明真的特別到市場上找不到案例,反而成功創造價值的勝率會降低,為什麼?因為投資者找不到相關案例,就無法以市場法估計你發明的價值,所以你從投資者口中得到的答案會是:「我們會持續觀察貴公司。」簡單說,就是謝謝再聯絡。我們自己也是過來人,很能夠理解大家一定會覺得自己的發明很獨特,但,有時候太過獨特不見得是好事,建議大家盡量以開放的心態去看這件事,對於為自身專利創造價值上會更有幫助。



收益法,若財務預測準確,此法最為精準:


按照股神巴菲特對於收益法的定義,收益法是指「在企業餘下的壽命中,股東所能獲取的現金流量之折現值。」專利亦是如此,我們可以將此段話改成,專利的價值,是在專利餘下的壽命中,企業所能運用此專利獲取的現金流量之折現值,我們曾有幸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副總一起吃飯,那時對方就有提到在評估資產價值這件事情上,大部分是用現金流折現法(收益法的一種)進行,也告訴我們:「如果財務預測準確,理論上來說現金流折現法是最準的。」



不過這個方法計算方法較複雜,影響的因素也很多,正如前面提到的,此法必須基於幾個條件成立,方能計算出精準的專利價值,「此專利必須以擁有創造正向現金流的能力」以及「必須精準的算出此專利未來能夠創造的正向現金流」,因此,建議大家可以尋求專業的公司協助您進行判斷專利的真實價值,若大家想了解現金流折現法如何計算,可以點擊此處下載現金流折現法計算機的 Excel 表,初步了解自己發明價值的可能性。





還有哪些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

還有哪些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專利年限與權利範圍是關鍵


專利的真實價值,應是將運用上述提及之估值方法計算出之數字,乘以幾個會顯著影響專利價值的折減係數而得出之金額,例如,專利都有明確的年限,如果是發明專利,最多就是使用 20 年,超過此年限專利就會當然消滅,因此,隨著取得專利的時間越來越長,專利的價值就會越來越低,直到年限到期歸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強烈建議發明人與企業,若沒有特殊需求,盡可能在專利的生命早期(2 年內)就盡快完成變現的主因。除了專利年限以外,以下指標都是會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



權利項數量與範圍


認定專利保護範圍的主要內容就是權利項(Claim),若權利項太少,或者沒有確實保護好該保護的範圍,專利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在這個部分就會再次體現為什麼符合規定只是最低標準這件事,由於台灣發明專利的規定是,10 項以內的權利項不額外收規費,因此,台灣大部分的專利權利項都不會超過 10 項,但美國的規定是 20 項以內不額外收規費,所以美國的發明專利大部分都會以 20 項為基準,有些專利甚至會寫到 50 項以上。若是我們想打國際賽事,但卻是用台灣的權利項規格送往美國,就會有很大的風險,因此,請大家務必花最多心思在此環節的設計上,千萬別因為貪小便宜而僥倖行事,將來可能會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失。



答辯時審查委員所引用之前案數量


大家都知道申請發明專利會經過與審查委員答辯(OA)的環節,對於大多數發明人而言,答辯可能是整個專利申請過程中最討厭的環節,因為被審查委員駁回申請,就代表我們必須面對與承認自己的發明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獨特,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不承認,然後怪自己的事務所寫得不好、為什麼沒有查到這個前案,或者懷疑審查委員是不是搞錯意思、看不懂自己的發明,我們也很能理解發明人的心情,畢竟每被駁回一次,就代表我的小孩打輸別人,然後我還要再付一次入場費去挑戰,在精神與金錢的雙重打擊下,會開始怨天尤人是很正常的。


不過我們還是要認清一個事實,審查委員本來就有義務對你的申請內容提出挑戰,假設我們是申請 5G 的應用專利,大家可以自行去 Google Patent 上打搜尋「5G」相關全球專利有多少,檢索出來可能超過 10 萬件,這代表若審查委員想要,他可以挑戰你 10 萬次(當然制度不允許 10 萬次答辯,這或許是個好消息?),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抱怨別人,而是好好訓練你的小孩,以及在每一次與對手對戰的過程中,指導你的小孩如何避開對手的攻擊,然後一拳擊中對方要害(關於答辯的技巧與案例,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跟大家說明)。事實上,每一次的答辯都會增加我們的專利強度,就像你的小孩會在不斷對戰的過程中越來越厲害一樣,所以,下次我們遇到專利答辯時,抱怨完以後要記得拍拍手,因為讓我們專利價值提高的機會又來了,因為審查委員引用的前案越多,代表本專利的創造性越強。



核准後的被引用次數


與答辯時審查委員所引用之前案數量類似,只是角色反過來,在專利核准後,你的專利會變成審查委員拿來與後進挑戰者 PK 的衛冕挑戰者,無論輸贏,每當我們的專利被審查委員引用,您的專利強度都會更上一層樓,因為專利的引用次數越多,代表本專利對產業的影響力越大。



商品化與量產化程度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點,許多發明人擁有專利,但卻沒有實際營運的組織、研發人員,讓這個專利能被付諸實現或更加精進,可能這個專利是買來的,或者這個專利是發明人的夢想,但沒有相應的知識技術能夠將其完成,也有可能這個專利已經持有很久,營運研發團隊已不復存在,像這樣的專利在實務上是很難找到買家的,我們可以站在買家的角度思考,你會想要買一個做不出來或沒有人可以幫你做出來與維護的專利嗎?所以,一定要擁有研發與維護的能力,最好還要有實際產出與銷售的實績,將能大大提升您的專利價值與授權、買賣、募資勝率。



《案例分享》


有一位剛從矽谷回台灣創業的客戶找我們申請物聯網相關資訊應用的美國發明專利,並希望我們以價值的角度協助他們評估專利與發明方向應如何優化,我們在協助他進行專利查詢的過程中,發現相關前案的請求項平均落在 25~35 項之間,因此我們建議他將自身的發明以裝置、系統與方法三個面向進行撰寫,將能夠保護的請求項增至 25 項以上,以幫助他在專利維權的過程中更加順利,透過這個案例可以更加強化前面所說,符合規定只是最低標準,真正想取得實用專利的發明人,會盡可能將自己的發明做詳細的揭露,並將能夠被保護的範圍,清楚完整的填寫在權利項中,這也是為什麼國際的專利,不管是在說明書字數、圖示數量與權利項都大幅超越台灣專利平均值的原因,若我們希望專利真的能夠幫助到自己,應盡可能向成功案例學習。




本文即將告一段落,希望透過我們自身的經驗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專利的本質,本文希望達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發明人與企業在申請專利之前,除了技術的獨特性、創新性,以及不讓自己的智慧財產受到侵害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思考到專利能為您帶來多少投資報酬,雖然以長期來看,專利的成本一定會低於其帶來的的價值,但在初期,專利的成本確實不容小覷,想要把台灣與全球幾個主要國家申請下來,一個專利可能就要花掉上百萬台幣,每年還要額外花數萬元來維護。想要運用專利進入資本市場,光是專利鑑價就需要 20~30 萬以上,如果遇到抄襲想要維權,侵權分析與律師費平均也會花掉發明人 50~100 萬的成本,因此,專利絕對不是一個拿到就好的證書。我們認為,一個創新的技術,其專利應能夠為發明人或企業帶來比上述成本高出至少 10 倍的價值,才有申請專利的必要,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頂層專利科技|為您打造真正具實用價值的專利


我們相信,具有創新技術的企業與發明人,應該擁有能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加進步富裕,並且保護自己免於受到惡意競爭者影響的能力。基於這個信念以及超過十年的專利申請與變現經驗,我們發現專利技術必須確實符合市場需求、擁有超越現有技術的核心特徵與競爭力,並幫助企業與發明人增加資本,因此,我們提供頂層專利全方位分析、各國專利申請佈局,以及專利創價服務,希望藉由我們自身與服務企業的經驗,幫助發明人取得真正具有保護力與價值的專利,並陪伴其成功創造價值,若您有專利申請或創價的需求,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盡力協助您。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51 次查看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